您的位置:首页 > 热门资讯 >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关于当前货币政策的五个问题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关于当前货币政策的五个问题

时间:2018-10-17   来源:热门资讯   点击:

  走访了一圈,发现货币政策仍是机构关注的焦点。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

  1、当前的货币政策是宽松的还是偏紧的;

  2、会不会降准或者降息;

  3、贷存比是否会取消;

  4、如何看待国务院的定向降准;

  5、扩大财政支出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在这里我们就对这5个问题进行集中回答。

  1、由于传统的数量调控正在让位于价格调控,以及货币政策目标越来越倾向于价格目标,判断货币政策松紧也应该主要看利率变化。如果利率总体下降,无论公开市场操作如何,都应该视作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利率总体上升,无论公开市场操作如何,都应该视作偏紧的货币政策。从今年的情况看,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先是短期利率下降,最近长期利率也开始下降,货币政策毫无疑问应该是宽松的。因此,在市场争论今年的货币政策是松还是紧的时候,我们一直强调尽管今年货币政策基调仍然宣称是稳健,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总体是宽松的。

  2、在货币政策已经宽松的情况下,我们尚看不到进一步降准或者降息的可能。借鉴2012年降息和降准的经验,如果要降准和降息,需要的条件,包括:1)、外汇占款趋势性减少;2)、利率大幅度上行;3)、CPI涨幅回落;4)、经济增长持续回落。如果出现这些条件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降准降息的可能性将提升。

  3、贷存比取消可能性很大,不过在程序上需要先修改商业银行法。在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单一的情况下,贷存比无论是作为流动性监管指标或者是贷款额度控制指标都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金融脱媒的情况下,贷存比的弊端,日渐显现。一是贷存比考核导致商业银行的冲时点行为,是月末尤其是季末利率波动的主要原因。二是有更完善的指标代替贷存比反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我国已经开始实施的巴塞尔协议III中已经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来监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这两大指标覆盖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更全面,比贷存比这一传统指标更准确。三是由于存款分流严重,2013年中商业银行贷存比72.4%,已经接近75%的监管红线,开始对贷款产生限制,对于银行经营不利,也无助于实施逆周期的宏观调控。不过贷存比的取消,涉及到商业银行法第39条第2款的修改,因此具体什么时候取消要取决于立法的进程。

  4、这次国务院推出的针对县域金融机构的定向降准政策,既不是货币宽松的开始,也不是货币宽松的结束,就是金融加大支持三农的一个政策,没有必要做过多解读。1)、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稳增长,抓改革,支持三农,以及扶持就业。定向降准并不是出现在稳增长部分,而是在支持三农部分。2)、这个政策在2012年就已经引入,这次是进一步完善,并不是新政策。

  5、扩大财政支出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主要看是否会挤占企业投资资金,推动利率上行。从目前的情况看,企业投资意愿不足,利率下行,财政支出增加之后,市场利率也并未上行,还看不到明显的挤出效应。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创业项目
实用资料
创业故事
致富视频
如何创业
创业防骗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16-2018 民众创业网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