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门资讯 > 【螳螂的特点和生活特征】螳螂的生活习性

【螳螂的特点和生活特征】螳螂的生活习性

时间:2018-02-21   来源:热门资讯   点击:

  螳螂作为中药材,其药用种有大刀螂、小刀螂、巨斧螳螂三种,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成虫和卵鞘均可药用,中药材名为“螳螂”和“桑螵蛸”。螳螂有滋补强身、健肾益精、止搐定惊的功效,主治体虚无力、阳痿遗精、小儿惊风、遗尿、痔疮及神经衰弱等症。桑螵蛸有补肾壮阳、固精缩尿的功效,主治遗尿、遗精、便频、肾虚腰痛、神经衰弱等症。

  一、螳螂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

  大刀螂体形较大,呈黄褐色或绿色,长约7厘米。头部三角形。前胸背板、肩部较发达。后部至前肢基部稍宽。前胸细长,侧缘有细齿排列。中纵沟两旁有细小的疣状突起,其后方有细齿,但不甚清晰、前翅革质,前缘带绿色,末端有较明显的褐色翅脉;后翅比前翅稍长,向后略微伸出,有深浅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散布其间。雌性腹部特别膨大。足3对,细长。前胸足粗大,为镰刀状,基部外缘有短棘16个以上,腿节下外缘有短棘4个,以第2个最大。

  小刀螂体形大小中等,长4.8—6.5厘米,色灰褐至暗褐,有黑褐色不规则的刻点散布其间,头部稍大,呈三角形。前胸背细长,侧缘细齿排列明显。前翅革质,末端钝圆,带黄褐色或红褐色,有污黄斑点;后翅翅脉为暗褐色。前胸足足腿节内侧基部及胫节内侧中部各有一大形黑色斑纹。

  巨斧螳螂体长5—7厘米,色绿至紫褐。头三角形。前胸背板宽大呈长菱形;中、后胸背板等长,中央部各具纵隆线。前翅淡绿色或稍呈褐色;后翅与前翅长短相同,呈宽大扇形。雌虫腹部粗壮,分节呈明显黄褐色,末端尾须细小;雄虫等九腹板两侧及尾端有黑色小齿,并有短而尖的腹刺l对。前足腿节粗壮,略短于前胸背板,内侧有较长的黑褐色小刺,中、后足的腿节上也各具有小刺。

  (二)螳螂的生活习性

  1.世代及龄期

  三种螳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3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达到成虫期。

  2.卵期

  每年7月中旬,陆续进入成虫期,于8月下旬经雌雄交配,雌虫选择树木枝干或墙壁、篱笆、石块上、石缝中产卵。产卵时先由左侧附腺分泌泡沫状蛋白物质于生殖腔开口处,右侧附腺分泌出二酚醛类物质,并立即被氧化为醌,使分泌的蛋白物质凝固为一层较坚硬的外壳覆盖在卵块外面,形成卵鞘:一只雌螳螂所产卵鞘的多少、卵鞘的大小以及鞘内卵粒的多少,因不同种类而有差异,一般可产下1—4个卵鞘。每完成一个卵鞘需2—4小时,一个卵鞘内的卵粒40—300粒不等。

  初产的卵鞘为白色或乳白色,较柔软,经5—10小时后即变为土黄色或黄褐色,也有的变为黑褐色。产在桑枝上的则称为桑螵蛸。由于卵鞘有大小、长宽、圆扁以及颜色的不同,故有夷帽、野狐狸鼻涕、止尿狗等民间俗名。各种螳螂均以卵鞘保护卵细胞度过寒冬-翌年6月初,越冬卵廾始孵化,一直延续到7月上旬。卵的孵化时间早晚,除与当年的温湿度有关外,还与产卵处昕接受光照的强度或时间长短很密切。

  3.若虫期

  卵在鞘内经胚胎发育为若虫后,即借身体的蠕动和卵的胀力,上升至成虫产卵,并从做鞘时留—F的孵化孔挣脱卵膜孵化出来,并借助于第十腹板上分泌的胶质细丝,将卵壳及虫体粘连悬挂着,有时可拉成10余只的长串。不久,早孵化的个体,即借微风荡漾,用足抓住周围物体,各奔东西。卵的孵化时间,多在早晨4时许开始至下午18时不等。1—2龄若虫自相残食习性较强www.cyone.com.cn/,在自然环境中,一般为10%一30%,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高达70%一90%。若虫与成虫形状相似,只是若虫不同龄期的胸部背面有由小到大的翅芽,末龄完成后,才长出起着飞翔作用的两对大翅来。

  4.成虫期

  每年7一10月为成虫的陆续发生期。一般雄性成虫成熟期较雌性早10佘天。羽化为成虫后经历10—15天就可进行交配,交配时间2—4小时。交配前期是螳螂取食量的最高峰。

  5.食性

  螳螂为陆栖捕食性昆虫,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捕食,尤以蝇、蚊、蝗、螽蜥若虫、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创业项目
实用资料
创业故事
致富视频
如何创业
创业防骗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16-2018 民众创业网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