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创业案例 > 韩全林|韩全安:养鸭30年守成“鸭司令”年收900万

韩全林|韩全安:养鸭30年守成“鸭司令”年收900万

时间:2019-01-04   来源:创业案例   点击:

  楚天金报讯 □本报记者周萍英 通讯员王名主

  30年前,举家从孝感来到江夏,靠借债买来种鸭。从小养鸭户到带动周边16家养殖户抱团发展,目前每年循环养鸭规模达到56万多只,年收900余万元。

  其间,2003年非典、两次禽流感,这个曾经的兽医都一一经历。“养鸭,守得住的才有出路。”这是“鸭司令”韩全安对他30年养殖事业从小做到大的经验总结。

  本地鸭子飞往香港

  在江夏五里界唐涂村附近,分布着上十个水塘、水库。无一例外地,每片水域上及岸边,一群群鸭子“嘎嘎”欢叫着拍打着翅膀。

  今年55岁的韩全安,是这些养殖基地的总带头人。

  韩全安是孝感人,养鸭之前是一名乡村兽医。但是,年轻的他,总觉得这份工作满足不了他一颗想做事业的野心。

  然而,做什么?他又一直没想好。

  直到1984年的一天,他因偶然机会来到江夏五里界。看到当时还称为武昌县的这片土地上,水面宽阔,生态良好,职业敏感告诉他:这是个搞养殖的好地方。

  当时,尽管改革开放的春风已起,但江夏本地居民大多还停留在靠种水稻等庄稼以及靠手艺吃饭的思维,搞养殖的没有一家。

  趁热打铁,兴奋不已的韩全安跟当地相关部门谈好,回老家卷起铺盖便来到了江夏。这一来,就是30年。

  启动资金不足,他向亲戚朋友借债买来几百只蛋鸭种苗,甚至还向银行贷款完善硬件设施。看到鸭子一天天长大,他的心里也充满了期待。

  由于本身是兽医出身,技术上没有问题。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鸭子长大了往哪销?当时,本地居民对鸭肉并不像现在这样普及,没有预想到的情况让韩全安傻了眼。

  正在他着急之时,在当时的武昌县外贸局沟通下,深圳一家外贸公司要下了所有的鸭子。

  韩全安的鸭子在家门口市场有限,在外贸公司的运作下,竟飞往香港等地。

  没了销售之忧,他放开手脚扩大规模,一年出口鸭子10万只左右,他一年便成为了万元户。

  带动16家养殖户抱团致富

  随着市场慢慢培育,当地居民对鸭肉的消费需求也开始增长。“武汉这么多人口,摊到每家一个月一只鸭子,也是不小的数字。”看准这一点,自1987年,韩全安调整思路开始做内销。

  发了财的韩全安,开始琢磨更好的发展方式。“我一个人,毕竟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如把大家组织到一起,抱团发展[www.cyonE.com.cn/]。”此时,跟随效仿他养鸭的养殖户越来越多,但各家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技术、销路、原材料成本控制都是一门学问。

  于是,他带动当地16家养殖户成立了唐涂养鸭协会,在养殖技术方面提供帮助,在销售上全面负责,甚至连饲料他都负责调运。担负起五里界乃至周边梁子湖新华农庄养鸭大户的加工与销售业务。如今,养鸭协会养殖基地年循环养鸭规模达到56万多只。其中肉鸭46万只,蛋鸭近10万只 ,收入达到900多万元。在协会成员单位中,养殖规模在10万只以上有2家,最高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最少的也有10万多元。成为湖南、江西等省份批发市场及加工企业的主要供应商,他也被人誉为“鸭司令”。

  其实,在办养殖场的这些年里,韩全安也遇到过不少挫折。2003年的非典,人们谈禽色变。2008年和去年的禽流感,让人们更是对禽类唯恐避之不及。很多养殖户看到市场行情不好,陆续退出,但他却咬牙坚持下来了。“养鸭,守得住的才有出路。”韩全安淡淡说道。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创业项目
实用资料
创业故事
致富视频
如何创业
创业防骗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16-2018 民众创业网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