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门资讯 > 张文甘_张文见:与总统作朋友的重庆篾匠

张文甘_张文见:与总统作朋友的重庆篾匠

时间:2017-10-15   来源:热门资讯   点击:

一位普通的重庆农民,因有一手精湛的篾匠手艺,不但跨出国门,每月拿着上万元的薪酬,而且还和利比里亚国总统成了好朋友。这看似天方夜谭的故事,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张文见身上。那么,他到底是如何改变自己命运的呢?请看——
  
  高考落榜生练成巧手篾匠
  
  1959年,张文见出生于重庆市开县农村的一个普通农家,父母都是农民。从小乖巧懂事的张文见,入学校读书后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1978年,张文见已是一个高三学生,他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着憧憬。然而当年参加高考,上天却让张文见的人生拐了一个弯——他高考落榜了。
  那段时间,张文见的心情十分低落,他想复读,可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张文见的父亲非常理解儿子的心情,难过地对他说:“文见,都是父母无能,你想复读,我们也没钱。”张文见听后,对父亲说:“这不是你们的错,是我自己没学好。也许,这只能说我没有读书的命。”在一旁的母亲听了父子的对话,心酸得泣不成声。
  为了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张文见很快走出痛苦,安心当农民。
  面对故作轻松的张文见,父亲安慰他说:“儿子,读书也不是唯一的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这次高考失利了,不等于你的命运就失去了机会。”父亲的一番话,激起了张文见对生活的新希望。
  没有机会继续读书的张文见开始学习一些手艺,安安分分做一个农民。但是种一辈子地,也不是他所希望的。他的梦想是有一天能够飞出去,到外面的世界展翅翱翔。
  张文见在学习农活技术时,也爱上了编织技艺。看到简单的一根竹子,经过篾匠的编织之后,竟然变成一个个漂亮实用的工艺品,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别人利用农闲时间消遣时,张文见却跑到村里的篾匠师傅家里帮忙,遇到简单的东西,他就学着做,回到自己家后就鼓捣篾具。
  几年后,张文见的篾匠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做的成品既带有传统的美,又有自己一些创新的花样,拿到市场上去卖,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后来,他索性买来相关书籍进行研究,编织技艺更加精湛。在参加县里组织的几次竹编比赛中,张文见都取得优异成绩。一天,万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的老总找到了张文见,邀请他加入公司。老总承诺不仅给他优厚的待遇,而且还可以在公司进修,专心钻研竹编技术。张文见经过慎重考虑,听从了老总的建议:弃农从工,到万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当技术人员。从此,张文见更是潜心研究竹编技艺,很快成为公司中这个领域的技术尖子。
  2006年6月,国家商务部要对非洲利比里亚国进行技术援助,其中的竹藤编援助技术小组,到重庆招聘竹编人才。时年47岁的张文见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报名参加。最终,他凭借对水竹凉席、竹筛、竹篮等竹器活样样精通的高超技艺,顺利通过考核,成为被派往利比里亚的一名技术人员。
  
  靠竹编技艺在异国他乡走上讲台
  
   2007年1月17日,张文见与一起被选中的队友乘坐飞机到了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从机场到城区20多公里的道路坑洼不平,颠簸得非常厉害。张文见没想到国外竟有如此贫穷落后的地方,心里顿时增添了一份使命感。竹藤编小组一行5人,被安排住进利比里亚国家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那是一幢铁皮平房,围墙只有1米高,晚上蚊子特别多,他们整整一夜都没睡着觉。
  张文见在去非洲之前,从家乡购买了100多元钱的蔬菜种子。到了利比里亚以后,他们开垦了半亩菜地,种上豇豆、辣椒、丝瓜等蔬菜来改善生活。可是,利比里亚的天气并不像中国四季分明,那里只有旱季和雨季,5月到11月属雨季,几乎天天有雨;12月到次年4月属旱季,难得见到一滴雨。竹编小组到时恰逢旱季,为了种好菜,张文见和同事们每天早晚都要到1公里外的地方挑回水浇地。
  竹编小组只有5人,尚未达到7人才派厨师的规定标准,他们只得轮流做饭。在蒙罗维亚的生活成本很高,当地的蔬菜既不新鲜价格又贵,市场上1公斤蔬菜就要人民币20元左右。市场上没有鲜肉,吃的都是进口冻肉,用的电也是自己用发电机发的,燃气更是高达300多美元一罐。生活习惯还没适应过来,张文见就要开始培训当地的学生。为了讲好第一堂课,他翻阅了很多资料,足足用了一天的时间备课。
  走上讲台的前夜,张文见根本没睡觉,他把要讲的内容默念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几乎能完整地背下来。第二天,平生第一次讲课的张文见走上讲台。看着台下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自己,他紧张得额头冒出了细细的汗珠。他打开准备好的稿子,念一句,就让翻译翻一句,主要讲解了竹子的用途和选材。
  虽然张文见对第一堂课的自我感觉很不好,但是学员们的理解与配合,使他格外感动。后来,他每次授课,都要提前走进教室,学员们总是热情地一一与他握手问好。学员们的尊重,让张文见倍感亲切,因此,他总是想方设法把课讲得生动些,手把手毫无保留地为每个学员传授竹编技术。
  历尽艰辛,张文见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再通过对一些学生的了解,他发现利比里亚的竹资源相当丰富。之前,那里没有什么竹产品,竹子基本上被当柴火烧掉。张文见一边讲课,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研发一些竹制工艺品投放市场。当地工作人员的工资每月才几十美元,而张文见每月的收入近万元人民币。
  张文见的成功,让很多当地人慕名前来求艺,其中大多是贫苦人家的孩子。他们掌握了竹编技术后,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他和瑟利夫总统成为好朋友
  
  张文见为了更好地和学生交流,又拿起了放下多年的英语书,在昏黄的灯光下苦读,有不懂的地方就一遍遍地请教翻译。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后,张文见已能独自和学员进行一些简单的英语对话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文见在教学上面逐渐找到了感觉,也更加了解参加培训的学员。最让他感动的是,利比里亚学员那股兢兢业业的学习劲头。做篾活,破篾是关键,这个环节学员们足足要学半年。破篾时用力不当就会把刀夹住,稍不注意就会划破手指,几乎天天都有学员划破手。有的学员一个月下来,被刀划破十几次,但他们都没有畏难退却,包扎好伤口继续练习。
  竹编小组先后培训了190多名学员,结业学员都能独立编织竹床、竹椅、竹桌、箩筐、锅盖、竹篮等,不仅掌握了谋生技能,还促进了当地竹产业发展。非洲之行不但使张文见发家致富,也让竹藤编织技术在当地发扬光大,他在利比里亚也成了竹编技术的名匠,引起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的关注和赏识。
  2007年8月初的一天,竹编小组接到中国驻利比里亚使馆通知:总统瑟利夫晚上要在官邸宴请大家。为了赴宴,张文见认真向别人请教参加宴会的礼仪,用本子记下来,然后一遍一遍地看,把衣柜里面的衣服翻出来一件一件地试……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说,瑟利夫总统是位很随和的人,不用紧张。张文见说:“我不能出去闹笑话,否则会丢中国人的脸。”
  当天晚上,在大使馆参赞夫妇的陪同下,竹编小组一行前往总统官邸赴宴。下车时,瑟利夫总统早已在门前迎候,他和大家一一握手后,热情地把大家接到客厅。总统亲切地招呼大家坐下,连声称赞“中国专家伟大”。
  在晚宴上,张文见和总统拉家常,他觉得作为中国山区的一个篾匠,他真的给家乡挣足了面子。当瑟利夫总统和张文见谈到竹编技术的时候,一再对张文见的竹编技艺表示赞赏。宴会后,瑟利夫总统高兴地与每位中国技术人员合影留念。
  此后,瑟利夫总统对竹编小组更加关怀,经常到培训中心看望大家,并帮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每学期开学、毕业典礼,他都要亲自参加。张文见说,他在利比里亚27个月中,与瑟利夫总统成了好朋友,瑟利夫总统还希望他一直留在利比里亚,共同发展竹编艺术。
  2009年4月,张文见回国探亲,也不忘四处学习竹编技术。5月初,他去成都市一家竹艺厂学习竹编新工艺品制作;6月中旬,他又马不停蹄地走访开县的老篾匠,探寻传统技术。张文见表示,自己打算多学些技能带回利比里亚传授给非洲学员,他要信守和瑟利夫总统的约定,把那里的更多竹子变成工艺品。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创业项目
实用资料
创业故事
致富视频
如何创业
创业防骗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16-2018 民众创业网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