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失败经历 > [叶文有话要说]叶文贵与王荣森:“温州模式先行者”的失败与伟大

[叶文有话要说]叶文贵与王荣森:“温州模式先行者”的失败与伟大

时间:2019-01-09   来源:失败经历   点击:

  楚天金报讯 1985年 5月 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这是“温州模式”首次见诸媒体,被公认为是“温州模式”横空出世的标志。

  “温州模式”诞生30年来,众多温商走上历史舞台,谱写了自己的传奇,比如“低压电器大王”南存辉、又比如森马集团邱光和、奥康集团王振滔等。

叶文贵

王荣森

  但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两位,与很多温州商人有着显著差别:他们,都是失败者。

  首富叶文贵

  浙江出过两个“中国首富”: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而温州公认最大的老板是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但在30年前,温州的首富是苍南县金乡镇一个叫叶文贵的人。

  当过副区长的个体户

  金乡镇土地稀缺,又地处死角,多少年来都是远近闻名的讨饭村。没想到,改革开放后,金乡竟真的变成了“金子之乡”。

  作为金乡最早掘到第一桶金的人,生于1950年的叶文贵精瘦干练,长相乡土却脑子鬼灵,有一手电工绝活。有本事,又有政策机会,1980年起,他先后办了轧铝厂、高频机厂、压延薄膜厂、微机仪器厂,办一个火一个,身家至少上千万元。那时候,宗庆后还是纸箱厂的推销员,南存辉刚从修鞋改为卖低压电器里最简单的信号按钮灯,马云正因为高考数学只得了一分而泪洒考场。

  富甲一方的叶文贵,名气当年甚至盖过了后来的“浙商教父”——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费孝通先生到他的厂里转了三圈,说:“了不起的新型企业家。”加拿大著名机电学教授鲍勃惠也不远万里跑到中国看叶文贵:“在中国农村,想不到有你这样的奇人。”

  政府也注意上了他。1984年5月,《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消息: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家庭工业专业户叶文贵,被县政府破格提拔为金乡区副区长。

  个体私营业主竟当上了政府官员,这是只有温州人才做得出的中国改革“第一”。

  光荣感和兴奋劲过后,叶文贵有些厌倦了。这官当得太累。除了管厂子、跑业务,还得不停地开会、开会。当时《浙江日报》记者张和平曾写了一篇内部材料,题为“叶文贵当副区长的烦恼”。

  后来,领导有了批示。再后来,叶文贵被悄悄免职。

  差不多过了两年,浙江召开全省首届家庭工业会议,预备成立省家庭工业协会,叶文贵成了会长唯一预选人。他却怎么说也不愿挑这副多少人望眼欲穿的重担。理由是:怕开会,怕做报告,怕耽误时间。

  烧光四千万“造车梦”彻底失败

  叶文贵有自己更雄心勃勃的理想和抱负,他要“摘取工业文明皇冠上的明珠”——造汽车,而且是几十年后都够时髦的电动轿车。和他的造车相比,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只能算晚辈。

  1988年,叶文贵觉得时候到了,他停下全部生意,闭门谢客,一心一意开始造车,各方面——包括地方政府——对他的热情渐渐消退。他不再有迷人的光环。

  几年后,凭着叮叮当当的榔头和不算先进的机床,叶文贵的电动轿车竟然真的动起来了,充一夜电能跑上百十公里。崎岖的山路上,电动轿车像小马驹似的颠着,叶文贵的心也随之狂跳。

  1994年,“叶丰YF-HEV”概念型混合动力汽车诞生,最高车速109公里,充电3小时能跑200公里。这是当时的世界纪录,并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但此时的叶文贵已烧尽全部家产4000余万元,“中国农民的轿车梦”,最终演变成了堂吉诃德式的“一个中国农民和一个中国农民的轿车梦”。

  1995年,电动车始终没能实现商品化,叶文贵彻底失败了。

  1998年,温州市政府首次公选“温州改革开放十大风云人物”。曾有人推荐叶文贵,但他最终没有出现在聚光灯下。

  没有人愿意记得失败者。

  2005年,记者胡宏伟与财经作家吴晓波通过私人渠道诚恳相约,早已拒绝任何采访的叶文贵答应与他们见一面。

  在金乡街角的一家酒馆,两瓶“酒鬼酒”入肚,叶文贵用穿着破旧皮鞋的脚用力跺着地板:“这家酒店原本都是我的产业。为了造车筹钱,卖了。”

  当时,落魄小老板叶文贵仍开有一家生产塑料制品的厂子。在厂区一角,夕阳下的荒草丛中,静静地躺着十多个早已锈迹斑斑的电动轿车钢铁躯壳。那一刻,叶文贵似乎忘记了旁人的存在,他喃喃自语:“只要再有2000万,我一定让我的电动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跑起来!”

  到了2013年,改革开放35周年,由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撰写的《难忘叶文贵》一文,发表在《浙江日报》上。而浙商博物馆,也收进了叶文贵造出的车壳子。

  人们开始意识到,失败者,也有其伟大之处。

  “男人”王荣森

  王荣森并不是男人。

  她生于1951年,原名王月香,温州最穷的文成县山村女子,小学文化。在温州卖过皮鞋,后来和丈夫一起跑到西安做服装批发生意。她的命运被一次偶然改变。

  丈夫倒下 她没有倒下

  一次旅途中,王月香遇到了因发生意外、口袋空空而陷入困境的陕西地质学院老师屈茂稳。不由分说,她硬塞给对方1500元救急。事后,为了表示谢意,屈老师告诉王月香,陕北有石油,开采利润肯定比卖服装高;再说政府鼓励民间到贫困地区投资,产出的石油国家也全部回收。

  王月香心动了。

  1996年11月18日,她拉上屈老师包车赶往延安甘泉县,3个月后终于在东沟乡李湾村一带找到出油较为稳定的油层。按测算,最初的3口勘探井需投资480万元,但王月香夫妇的积蓄只有250万元。一咬牙,她跑回老家动员亲朋好友入股,费尽口舌凑足了钱。

  高高的井架立起来了,日夜难眠的王月香干脆把铺盖搬到钻架下的临时帐篷。大西北的风沙将她的脸庞剥蚀得如同黄土高原般沟壑纵横,只有那口雪白牙齿,让人依稀记得她本是江南女子。

  1997年5月12日,因劳累过度中暑,丈夫蔡高锡倒在了井架旁,当天下午4时撒手离世。

  丈夫倒了,王月香没有倒下。她把名字改成了王荣森,她需要男人一样的坚强。

  屡败屡试 忘不了的“石油梦”

  守寡一年零两天后,王荣森的油井喷出了粘稠浓黑的原油。但欣喜若狂的她怎么也想不到这竟是昙花一现。由于技术等原因,这3口井出油仅两三天便油层凝固,成了枯井。紧接着与温州一家鞋业公司联合开发的第4口探井,又因接错管子而在出油后不久变为废井。这几口井的直接损失达700余万元。

  为了翻本,为了还债,2000年,王荣森来到甘泉相邻的靖边县继续开采石油。先是投资280多万打了一口井,油层还挺好,不料压裂时管子被压破。她再砸进148万元将井修好,但出油量少得可怜。

  此后几次尝试仍是失败,使王荣森背上了近千万元债务,房产和家具一一变卖,仍是杯水车薪。她也不敢回老家,因为讨债者如云,只能在陕西甘泉做保姆,每月收入300元。

  王荣森最牵挂才13岁的小儿子:“我已经没钱供他读书,只能靠我70多岁的老母亲到处借钱撑着。”2002年,她偷偷摸回老家,才知道儿子早在4年前就已溺水身亡,老母亲一直瞒着。

  一直关注她的记者胡宏伟,最后一次听到王荣森的消息大概是2003年。当时,她孤独地躺在甘泉县的一家小医院里,憔悴得几近枯槁。此后,她与所有人彻底失去了联系。

  2008年,正值改革开放30周年。6月,多年杳无音信的王荣森居然在温州电视台的《财经会客厅》节目中出现了。这是一档关于她一个人的节目,题目是:《超越生命的力量——王荣森的故事》。

  几十分钟的节目里,王荣森除了流泪还是流泪。她说,她已经回到温州,做些小生意,有生之年必须把欠下的钱全部还清。她没有告诉大家自己曾经过得有多苦,她说得最多的仍然是她和她丈夫的油井和梦想。

  声音

  在户籍人口700万的温州,仅筚路蓝缕、游走于大江南北经商办厂的温州人就多达250万。在记者积满尘埃的20多本温州采访笔记中,有名有姓者不下数百位,其中不少人成了如今的大佬或翘楚。但“失败者”叶文贵与王荣森却长久地留存在了我记忆的最深处。

  他们身处底层,如杂草般弱小且边缘。他们从不自我标榜英雄,也没有权势背景。他们的泪水与欢笑属于他们自己。他们的艰难摸索与理性积淀属于这个国家。

  30年,以及看得见的明天,他们曾经失败,但他们没有理由死去。 ——《东方早报》评论员文章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创业项目
实用资料
创业故事
致富视频
如何创业
创业防骗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16-2018 民众创业网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