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失败经历 > 阿里股权众筹平台_股权众筹平台全军覆没?300家平台倒闭,BAT纷纷离场

阿里股权众筹平台_股权众筹平台全军覆没?300家平台倒闭,BAT纷纷离场

时间:2019-01-17   来源:失败经历   点击:

  作者:零和 戈森 萨伊

  2015年,最火的行业,一定绕不过“众筹”。

  这个模式,曾被看为VC的颠覆者,激活民间资本的酵母,巨头们都纷纷布局。

  最火时近300家平台,3分钟募资2500万,众筹广告甚至爬上了高铁;如今大多停摆、转型、退出,只剩下一个空落落舞台。

  在中国的土壤之上,我们常常看到这些急速落潮的故事,它们从一出生,就暗含必败的宿命:非理性的开场,一拥而上的躁动,监管的冷却……

  股权众筹业务模式介绍

  普惠金融讲了很久,股权众筹也被定义为“公开、小额、大众”。但实际上,大众和股权众筹没太大关系,大众能接触的都是消费类众筹,比如京东众筹、淘宝众筹等,股权众筹的门槛是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或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

  注定股权众筹是给中产阶级服务的,而不是给大众。有人说,平台的合格投资人认证很容易通过,普通人也可以认证啊,但要想想,即便你认证成功,单个项目起投十万、二十万,退出方式和时间均不确定,是普通人能承受风险的吗?显然不是。

  股权众筹除了给中产阶级服务外,再往上,往更高阶层的人服务,这也不现实。因为更高阶层的人从来都不缺乏投资理财渠道,比股权众筹收益高、更安全的,还有很多,只不过一般人参与不了。

  股权投资涉及到后续的项目监督、管理和资源支持等一系列事宜,对门槛较高,一般的投资人很难胜任。

  为解决这一难题,便出现了“领投+跟投”的业务无模式,即在项目中引入一到两个专业投资人作为领投人,负责项目的筛选、推介和投后管理等专业性工作,一般投资人只需要作为跟投人出资即可。而平台作为信息中介,主要负责融资项目的撮合。

  各方的权利义务具体介绍如下:

  领投人:负责项目的尽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协助项目相关信息披露,负责项目的投后管理,代表所有投资人出席董事会等工作。领投人出钱出力,可获得额外的管理费收入,这笔费用由跟投人支付,一般不超过跟投人投资收益的20%。

  跟投人:基于自己的判断和对领投人的专业认可做出投资决策,不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不进行投资管理。一般而言,跟投人需要入股专门为融资项目设立的有限合伙企业,通过有限合伙企业间接持有融资企业的股权权益,分享融资企业股权增值的收益。

  平台:负责对项目信息进行初步筛选,不对项目的收益承担任何形式的“担保”,也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不过有协助投资人进行投后管理的义务。

  01、退幕

  某公司的众筹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了默默退场。

  该公司的员工透露,当初一百来人的团队几乎解散,最后一个募集的项目停止在2016年7月。

  现在剩下寥寥数人,在做投后管理。

  问其原因,他只有两句话:“大环境如此,时机未到”。

  早就拿到首家股权众筹营业执照的蚂蚁达客,其网站依然显示为“测试版”,官网简单,最新的股权众筹项目,也停留在2016年。

  而苏宁私募股权众筹网站,也被调整下线,官网打开后,直接跳转到苏宁易购上。

  就此,巨头们众筹之梦,悉数梦断。

  巨头尚且如此,各大小平台,更是落寞退场。

  专注于吃喝玩乐领域的众筹客,尽管领域更垂直,但依然举步维艰,现在他们试图往直播领域转型,追逐下一个风口。

  根据众筹之家数据,截至2017年5月底,仍有425家平台处于运营状态(网站链接仍可打开)。其中,股权/收益权众筹平台约为182家,失效平台3家,新收录平台0家。

  行业内,几乎无人再提股权众筹。

  各大互联网金融的媒体官网上,股权众筹这个分栏目,被默默关闭、下线。

  一个曾经风起云涌的风口行业,寥落至此,让曾经身处这场大戏之中的人,恍如隔世……

  02、造梦

  时间回溯到2014年,那个创业者躁动的年代。

  两百米的创业大街上,咖啡厅里坐满了西装革履、却多日未洗头而头油锃亮的热血青年,他们拿着BP,一轮轮见投资人,高谈阔论,仿佛心怀万物,胸揽天下。

  创业太热,热到VC都不够用了。

  股权众筹就是在这波创业春风中开始了疯狂生长。

  2011年,股权众筹这个全新的模式,飘洋越海,从美国来到中国。

  很长一段时间,股权众筹只是传统VC的补充,突然间,它从“补充者”,成为了“替代者”,甚至“颠覆者”。

  最先觉察到风口的,是嗅觉灵敏的创投媒体系,以36氪为主要代表,他们的用户多为创投人士,又聚集了一批早期的创业项目,有先天的发展优势。

  他们带着强大的使命感,宣传语也是豪气干云:“让钱跟着人走,而不用看‘豪门’的脸色”。

  在媒体推波助澜下,风口真的来了。

  2015年,巨头们敲锣打鼓都来了。京东、阿里、小米等电商系,试图将股权像商品一样兜售。

  不久,蚂蚁金服也发布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闻发布会,宣布成立“蚂蚁达客”。

  “国外有纳斯达克,中国有蚂蚁达客”,蚂蚁金服的副总裁韩歆毅在舞台上描摹恢弘蓝图,他引用着马云的名言作为注脚:“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在巨头的牵引力下,第三方的小平台,开始出现了爆炸式增长,众筹客、大伙投、第五创、头狼金服等多个项目都宣布完成融资,融资额百万级别。

  “最火的时候,近300家平台”,众筹行业垂直媒体“众筹之家”的主编子野称,很多平台融资后,开始高调宣传,甚至在高铁座椅上打起了广告。

  2016年年初,凹凸租车在京东上众筹2500万人民币,上线3分钟即超募,最后居然募资近1亿。

  “人人都是做天使的时代,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了”,在《新闻直播间》的栏目上,主持人和嘉宾对于这个金融新生儿充满了热情,“值得我们去呵护它”。

  股权众筹一下被推到了浪头之巅,但一些,却开始出现异样的妖氛。

股权众筹广告登上了高铁

  “整个投资环境都是非理性的”,子野注意到,大多数的投资者,来自于P2P领域。

  彼时,P2P如炽浪扑面,激活了民间散碎的资本,人们开始接受这种新式的理财理念。

  股权众筹正是搭上了这一波时代快车。而子野注意到,很多平台为了上车,开始不择手段,“宣传的时候,直接说本金可以翻一倍、两倍”。

  相比P2P年化12%的利率,这个新生的模式,却打出了高达100%甚至200%的回报,一度让投资人心智全失。

  参与其中的,除了P2P领域的投资者,剩下的小部分是中产阶级,他们才符合股权众筹的用户地位——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而正是这个扭曲的开场,才导致后面一系列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崩盘……

  03、崩盘

  2015年的下半年,行业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

  早期P2P投资过来的那批用户,他们经历过半年或一年的投资周期,开始期望看到股权众筹的收益了。

  事实上,股权众筹是一个“慢悠悠”的模式。

  在中国,一家企业从创立到上市,至少5-7年的时间,甚至更长。这就意味着,股权众筹要跑完一个周期,需要至少5-7年。

  而被“刚性兑付”和“保本保息”喂刁了胃口,被P2P的短期投资就有收益教育的投资人,对如此长的时间周期,完全不能接受。

  “投资人开始天天吵着就要退出,给他们解释,完全听不进去”,某众筹平台的媒体负责人辛晴感觉,投资人的情绪开始失控,他几乎能听到决裂的滋啦声。

  最激烈的时候,辛晴在群里说一句话,所有投资人都开始围攻。往往一个问题刚回复完,又冒出七八个问题,“压力巨大,头发都愁白了”。

  当然,除了上市之外,还有两种退出方式:下一轮融资或者大股东回购。

  可实际上,操作起来也困难重重,因为“众口难调”。

  在这场博弈中,话语权都掌握在领投者,或投资额较大的跟投者手中,小投资人完全被左右。

  就如一群狼,头狼领跑,其他成员只能陪跑,当然也可以选择脱队成为孤狼,但一起打江山的肉自然分不到了。

  辛晴就曾差点成为孤狼。

  她也投资了一个项目,获得了preA后,她就想退出,但投资团队中的“长老们”却大力反对:“既然能很快拿到新融资,项目以后肯定牛逼”。

  “长老们”不允许其他投资者退出,大家几轮拉锯,身心俱疲。

  利益螺旋,经常将周遭的一切,混搅得血肉模糊。

  而另一边,很多人投资的项目,已血本无归。

  创业,就是一场幸存者的游戏,九死一生。

  “十个项目中,一般只有一两个可以进入下一轮”,子野称。

  一家知名股权众筹平台的前员工透露,他们当时上了很多实体店铺项目,结果大部分因为经营不善而亏损、倒闭。

  质疑、维权活动集中爆发,投资人甚至开始找媒体助威,行业被推至悬崖之边。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创业项目
实用资料
创业故事
致富视频
如何创业
创业防骗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16-2018 民众创业网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