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创业案例 > 顺丰|孙丰忠:当“玉米粮王”得益于人勤地不懒

顺丰|孙丰忠:当“玉米粮王”得益于人勤地不懒

时间:2019-01-05   来源:创业案例   点击:

   “感觉能夺得今年的‘玉米粮王’,主要得益于自己的精耕细作……” 

  10月25日,见到今年德州市的“玉米粮王”、临邑县翟家镇孙汉服村的孙丰忠时,他正在地里给小麦查苗、补苗,与乡亲们交流玉米丰收的经验。 

  早在2010年11月12日,“金满田杯”2010山东粮王大赛决赛结果揭晓,临邑县翟家镇四合社区孙汉服村村民孙丰忠以玉米亩产2059.2斤的成绩成为“山东粮王”,夺得第一名,获奖一辆价值近10万元的桑塔纳轿车。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是怎么成长为“粮王”的呢?

  孙丰忠,一辈子都跟土地打交道的老把式,最信奉的一句话是老人们常说的“人勤地不懒”。经四年蛰伏摸索,他深刻地认识到,有科技专家的细心指导,有党委、政府关心支持,种地的科学技术已经成熟,粮食产量再想突破就得在精细管理上下功夫。在下种前期,孙丰忠都要比别人多做两件事:一是犁地时将按比例混合的锌硫磷和棉饼撒入地里,这样做可有效消灭针金虫、蝼蛄等害虫;二是在播种前一定要施一遍土家肥,给土地增加营养,增强土地肥力。 

  播种时,孙丰忠采用“大小垄”的排列方式,充分发挥边行优势,即靠边的玉米行间距小,越往地中心玉米间行距越大,保证每一棵庄稼都得到充足的光照和通风,这样结出的玉米质地优良、颗粒饱满。现在种地科技化、机械化都有了很大提高,耕地面积限制了所能种植的玉米株数,只有在每株玉米个体产量上求“质”的突破,注重细节管理。比如说,在玉米拔节到抽穗期,加重氮肥比例,能防倒伏、防旺长,增加成穗、增加粒重,然而大部分人都在育苗时期就给玉米追施了氮肥,玉米无法吸收营养成长,白白耽搁功夫,是很大的浪费。 

  玉米出苗后,孙丰忠更是把这片土地当成自己的孩子,每天早中晚必到地里转一圈,看土壤湿度、看秧苗长势,像个老道的中医,准确地为这片土地号脉,适时浇水、施肥、防病虫害。孙丰忠说:“突出一个‘细’字,把所有工作做在前头,为庄稼尽可能地创造最好的环境。” 

  今年的雨水比往年偏少,截至到10月份,降水不到50毫米。到了玉米抽穗期,孙丰忠便全天守在地头,从地头打的机井里抽水浇地,每隔两周浇一遍水,保证土壤湿度,每浇一遍水便根据庄稼长势施一遍肥,从二胺到尿素、到复合肥,玉米抽穗期间根据不同时节掺入少量的药剂防治虫害,这些工作都为夺得玉米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们把粮食高产创建、培植‘粮王’和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县’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做,尽管它不富财政,不显政绩,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富民工程。”临邑县县委书记景文新告诉笔者,几年来,临邑县相继涌出了几位省、市粮王。他说:“现在粮食产量高、粮价涨、国家补贴多,同样是种地,以前是为了交公粮、填饱肚子,现在种地是为了多挣票子、提高生活质量。农业是临邑的亮点,也是发展的根基,只能加强,不能有丝毫放松,我们的目标是擦亮现代农业、省市‘粮王’这张闪亮的名片,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去发大财,让更多的农民开着轿车去种地!” 

  相关资料:

  从亩产160斤到1400斤

  孙丰忠今年57岁,他所在的孙汉服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人均一亩八分地,农民把土地当做自己的“命根子”。“1970年,初中毕业后我便随父母侍弄起了土地。那时,实行集体生产、记工分,农民辛辛苦苦一年,小麦亩产才60多斤,玉米不过100来斤。结婚后,相继有了四个孩子,一家人食不果腹,我因此倒过煤、逃过荒,几天吃不了一顿饱饭……”谈起过去的经历,孙丰忠倍感忧伤。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孙丰忠种粮的积极性。人们种地虽然很上心,但产量一直上不去。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孙丰忠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不信土地里刨不出金蛋蛋,精耕细作,用心管理,但仍然没有多大改观。“开始时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耕地、种植、管理、收获几乎完全靠双手去完成,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为了种好自己的10来亩地,我和妻子及孩子不分白天黑夜没命地干,产量逐步提高,总算解决了温饱问题。1985年,我与村民孙景文合伙买了一头耕牛和一个拉车,后来又合伙买了拖拉机,一家人才稍微轻松了点。”孙丰忠介绍说,“那时候农民不知道也不相信良种这一说,种小麦、玉米的种子都是自己留的。直到1990年,从报纸广播上得知,良种能提高产量,我才试着买种子,精耕细作、用心管理,结果第二年小麦亩产达600来斤,玉米达到了800多斤!后来,我购买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机械,比如收割机(只把麦子割倒)、三铧犁、播种机等,劳动负担大大减轻了!”

  从亩产1400斤到“吨半粮”

  “自1991年开始,我自己再也不留种子了,买的都是经过反复挑选的优良品种!”孙丰忠高兴地说,“并且我明白了一个理,粮食产量提高不快的根本原因就是群众总是守着那些大水大肥、多下种多产粮的‘老皇历’,不注重科学种田,要知道‘多种未必多收,优生更要优育’,科学种植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唯一法宝。我从书籍上学、广播上听、电视上看,逐渐了解了良种良法、配方施肥、宽幅精播等新技术。”

  2004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且发放粮食补贴,孙丰忠看到了种地的商机,承包了一些外出打工群众的30多亩地,加上自己家的16亩,近50亩。“我淘汰了原来的旧机械,购买了先进的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宽幅精播机等设备,进行规模种植,这50亩地根本不用孩子管,我老两口就能忙活得了。为了种好这些地,我先后5次来到山东农业大学向著名小麦专家董庆裕教授求教,最长的一次,在泰安呆了一个多月。”孙丰忠谈起他的“科学种植经”,头头是道,“我在全村第一个采用了测土配方施肥、宽幅精播等新技术,小麦实行‘一喷三防’,玉米实行‘一增四改’,并且统一品种、统一机耕、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播量、统一浇水、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播种技术,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年纯收入达5万元。2006年,我办起了‘农业科技推广站’,在全村推广良种良法、配方施肥、宽幅精播等新技术,全村860亩地都采用了我改良后的‘八统一’方法。2007年,我被评为全国种粮标兵。今年我的小麦平均亩产1320斤,玉米1580斤,实现了‘吨半粮’!”这时,孙丰忠提高了嗓门,兴奋地继续说,“10月4日,省农业厅专家组来临邑,对我的3.5亩玉米高产攻关田进行现场实打验收,经丈量土地、清理收割机、收割过磅、去杂去水……,我以平均2059.2斤的成绩,在鲁西北72户参赛选手中夺得桂冠。11月12日,‘金满田杯’2010山东粮王大赛决赛结果揭晓,我荣膺桂冠,夺得第一名,成为山东‘粮王’,被奖励了一辆价值近10万元的桑塔纳轿车!”

  因为种粮种出了名堂,在孙汉服村还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很多村民劝孙丰忠对“八统一”管理方法和良种良法、配方施肥、宽幅精播等新技术严格保密,不能轻易传出去。但孙丰忠打定主意,不搞封锁,搞传播。麦秋、三秋过程中,他逐村传播种植经验,有时一天要跑10多个村,等回到家里,常常是累得双腿拖不动,倒在床上起不来。老伴心疼他,担心他身体吃不消,总劝他不要那么拼命。可孙丰忠总是说:“乡亲们种好地不容易,搞砸了,一家人可就一年没收成了!”

  在孙丰忠等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临邑县种植大户越来越多,粮食生产正朝着现代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在今年遭受洪涝灾害的情况下,该县10亩玉米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1029.6公斤,百亩高产示范方平均亩产858.9公斤,千亩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762公斤,万亩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676.2公斤,再创历史新高。“谁说种粮无作为?你看老孙靠推广科技种粮,几年间就成为了‘粮王’,并帮助群众发了家、致了富,功不可没啊!”10月12日,“中国杂交玉米之父”、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李登海到临邑县考察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情况时,对孙丰忠大加赞赏。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创业项目
实用资料
创业故事
致富视频
如何创业
创业防骗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16-2018 民众创业网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