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创业防骗 > 种植骗局 > 银美老人桌面|刘银美、汤觉清与汤芳伢:他们种粮食一年为啥能赚100万元?

银美老人桌面|刘银美、汤觉清与汤芳伢:他们种粮食一年为啥能赚100万元?

时间:2019-01-06   来源:种植骗局   点击:

  ———对社渚镇连出3位“全国种粮大户”的调查

  中国常州网讯 溧阳市社渚镇农民刘银美日前荣获“全国种粮大户”称号,成为常州2014年度唯一获此殊荣的种粮大户。

刘银美

  “全国种粮大户” 两年评一届。之前,该镇农民汤觉清、汤芳伢分别于2010年、2012年获“全国种粮大户”称号。这样,社渚镇连续3届各出一个“全国种粮大户”,据了解,这在全国独一无二。

  走近3个全国种粮大户

  位于苏皖边界的社渚,是一座千年古镇、省际门户重镇,区划面积207.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8万亩,总人口7.6万人。

  52岁的汤觉清21岁就到安徽承包297亩粮田,上世纪90年代返乡承包撂荒土地。如今,他经营的家庭农场已扩大到1030亩,执掌的觉清农机合作社拥有大小型农机140多台,社员100多户。汤觉清告诉记者,他与汤芳伢、刘银美一样,家庭农场主要种植稻、麦,因为都拥有农机合作社优势,集中忙碌两季,耕种起来比较轻松。

  而58岁的汤芳伢,2013年注册成立江苏汤大伯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家公司制家庭农场,目前农场总面积己达5100多亩,其中种粮面积4480亩。

  与汤觉清、汤芳伢相比,刘银美是个新生代农民。刘银美40多岁,经营的家庭农场尽管只有1600多亩,但因依托银联农机合作社180多台套农机保有量,每年以“田保姆”的能量,为周边农户提供一条龙种、管、收服务3至4万亩次。

  “稻麦两季,亩产吨粮,不仅是农民的一个梦想,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采访中,3位种粮大户都向记者表示,多年来,他们在各自探索、相互交流中,掌握了增产增收的窍门。

  种粮一年最少能赚近100万元

  在许多人看来,种粮是传统农业,难赚钱不说,弄不好还要亏本。

  “其实,赚钱不赚钱,高产是关键;高产不高产,品种是关键。”刘银美向记者透露了种粮赚钱的门道:她与两位种粮大户在水稻种植上,都选用武育粳23号、29号高产品种,加上注重苗数、施肥、病虫害防治与植保等关键环节技术,都取得大面积粮食丰产,水稻平均达1300多斤,而小麦也因选用优良品种,平均亩产达到700至800斤,圆了亩产吨粮的梦。 

  记者了解到,得益于高产,刘银美去年获卖粮纯利达100万元,农机合作社为2000多社员创收400多万元;汤觉清因种粮规模略小一些,获利60万元,但农机合作社创收达500多万元,他从中分得红利30多万元,两个收益叠加也近100万元;汤芳伢以种粮规模与农机拥有量的优势,显示出“汤大伯”的气势: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600多万斤,为种子部门提供良种200多万斤,去年种粮获利达250万元——公司因拥有大型拖拉机、收割机、高速插秧机、植保机、播种机等各种农业机械178台(套),烘干机4台,农机服务年获利60多万元。

   用工和管理

  “家庭农场,规模种粮,少不了用工数量。”刘银美用俏皮的顺口溜向记者介绍她的雇工情况:农场目前雇用固定工16人,主要是管理人员与农机手,管理人员每年工作8个月,月工资7000元左右,农机手每天工资230元。除固定工外,农忙季节需雇工80多人,男女劳力每天报酬分别为120元、100元,包餐,伙食标准每人每餐10元,2荤3素1汤,吃得饱饱,干活有劲。

  再看汤觉清与汤芳伢。汤觉清所雇的常用工只有10多人,农忙季节雇工50多人。而汤芳伢因农场规模最大,常用工就有31人。

  记者来到社渚镇政府,镇党委书记花建国表示,3位种粮大户的规模化经营,不仅化解了当地的剩余劳力,增加其收入,而且通过机械化服务,解放出更多年轻劳力,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之需,实现打工种田两不误,加上他们所成功探索亩产吨粮的高产示范,有效推进了富民进程。

  链接:

  “七机部长”与孝顺媳妇

  “我家银美心眼好,真比女儿还要贴心,有这样的媳妇,是我们上辈子修来的好福气!”每次提起媳妇刘银美,68岁的公公朱天明和婆婆李安秀都会激动得夸个不停。

  今年44岁的刘银美是溧阳市社渚镇跨省承包的一位大型农机合作社社长,也是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社长,她年作业服务总面积1.39万亩,中型拖拉机、乘坐式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喷雾机、运输车……没有她不会开的(创业网:www.Cyone.com.cn/)。这位被称为“七机部长”的女汉子创业事迹早已被本报和国家级媒体报道过,但她更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女孝子。她20年如一日孝敬公婆,视继父为亲生父亲,她的孝心感染了乡亲邻里。

  刘银美从嫁给朱连和的那天起就懂得孝顺,公公婆婆从头到脚的衣服都是她给买,每餐做饭前,她总是要问老人想吃什么,吃完了她总是要问做的饭合不合胃口,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做到老人满意为止。

  去年10月30日公公骑电动车出了车祸,刘银美第一时间将公公送到南京某医院,公公在ICU病房一待就是57天,半个月眼睛才睁开,病危通知书下了一次又一次。刘银美每天都请求医生无论希望多么渺小,决不放弃,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白天她安顿好公公后就得立马返回家,一个来回就是300多公里。时值秋收秋种大忙季节,自己承包种植的1500多亩水稻、合作社服务的机收8000亩水稻、机耕13000亩小麦的收种都在等着她。她没日没夜地忙,每天晚上她只能蜷缩在病房的躺椅上和衣打个盹。1个月后,公公终于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祸不单行,正当公公回到溧阳康复治疗时,刘银美的继父也骑车不慎摔成脑震荡住进了同一家医院,经与医院协商后,将两位老人安排在了同一个病房。继父20年前与母亲结合,虽然母亲病逝了5年,但刘银美始终如一尊重孝敬继父,不管工作多忙,隔三差五她就去看望。腊月廿三,家乡有过小年的习俗,刘银美将两位老人一起接回家中,一大家人欢欢喜喜过了个团圆年。继父完全康复后才送走,而春节还没过完,公公又被送进医院继续康复治疗。

  由于公公至今仍处在半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不会吞咽,只能靠流质进食,刘银美每天都要亲自买骨头、买鸽子等煲汤。她给公公端屎端尿,揉肩按摩,擦洗身子,喂药、喂饭、喂水,剪指甲,还自创一套康复训练方法。

  既是“七机部长”,又是孝顺媳妇,刘银美就这样不辞辛苦地游走在家里家外的两个角色之间。

  本报记者 李金堂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创业项目
实用资料
创业故事
致富视频
如何创业
创业防骗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16-2018 民众创业网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