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创业项目 > 城市项目 > 诺亚财富汪静波身价_诺亚财富汪静波:中国富豪最愿意托付财富的人?

诺亚财富汪静波身价_诺亚财富汪静波:中国富豪最愿意托付财富的人?

时间:2019-01-17   来源:城市项目   点击:

  汪静波可能是中国富豪最愿意托付财富的人之一。 

  具体来说,过去11年,有超过13万名高净值人士,把3559亿元资产交给了她,或者说,由她领导的诺亚财富。 

  每个城市财富排名前50的人,如果还没有来得及这样做,她手下1095位能干的理财师中的一个,可能正打算按响他家门铃。 

  你可以说,汪静波的成功是赶上了好时候。中国富人群体急剧膨胀,个人理财需求必然随之爆发。 

  但仅仅用幸运,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从2005年创立,只用了短短5年,诺亚财富便于2010年11月在美国纽交所上了市。由此带来的巨大示范效应,直接带动第三方财富管理在中国崛起。最高峰时,同时有上万名新手入局,并迅速成为破裂的泡沫。而诺亚反而在动荡的大环境中完成转型,继续壮大。 

  在外国,提供类似服务的公司,有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私人银行、家族办公室,甚至投行、券商。而诺亚始终是诺亚,它是第三方、私人银行、家族办公室,也全然不是。 

  这种区别,就像汪静波和她在美国华尔街或英国金融城里的同行们,单从外表就能区分:他们穿黑色套装,表情严肃,浑身上下透着精明与理性;她喜欢时装,看人的时候,眼睛里有种温柔。 

  在一次又一次剧变中,诸如全球金融危机、房地产泡沫、股灾、人民币贬值或者英国退出欧盟、美国换了一位意想不到的总统……汪静波和她的诺亚都能凭柔软的身段,一次次转型,坐稳行业第一把交椅,并成为综合性金融服务商。 

  汪静波今年44岁。这是她掌舵中国最大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诺亚财富的第11年。 

  豪雨降下时 

  巴菲特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诺亚不是在豪雨降临的时候才造方舟。”汪静波的诺亚财富,取名于这句话。“豪雨”酝酿灾难,“诺亚”孕育新生。 

  起初,汪静波并没有展露出与众不同。在她四川成都的音乐家庭里,父母和姐姐都有极高的音乐造诣,而她偏偏五音不全。为了融入家庭氛围,汪静波很小的时候,每天偷偷练习唱歌两个小时。这点小自卑,直到她用父母给的钱炒股,并且在后来的金融机构工作中展露自己的财富管理天赋之后,才随着找到自我而消失。 诺亚位于上海杨浦区的总部,是一栋由老厂房改造而来的七层小楼。 

  汪静波也从没有想过创业,她和她后来成为著名投资人的丈夫,一度把“当个打工皇帝”视作毕生梦想。这种对安稳的追求,随着“史上最长时间大熊市”濒临尾声而结束。 

  “大熊市”始于2001年6月14日,终结于2005年6月6日。在2005年5月,汪静波的孩子满月那天,她接到领导电话:“大熊市”里,湘财证券背负几十亿元亏损,汪静波负责的私人银行总部被整体剥离。 

  情况不能再糟糕了:团队中,后来成为诺亚联合创始人的殷哲,其夫人怀孕8个月;另一位同事怀孕也8个月,她同样在证券公司工作的丈夫,在同一天被裁员;有个年轻的妈妈,小孩很小,丈夫正处于创业的关键时期…… 

  汪静波跑去厕所哭了一场,回到办公室,看见有个年轻的男同事还趴在桌子上哭。汪静波大受触动,跑去问领导:这个被剥离的部门,能不能给我们自己做?领导答应了。 

  虽是形势所迫,汪静波也不算信口开河。 

  早年,她是一家公司的总会计师。加入湘财证券后,先做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后成为湘财荷银基金管理公司的负责人。在此期间,她主持发行了中国第一只伞形基金,募集金额26亿元,基金持有人数居全国第一。 

  2003年,汪静波创办了中国证券公司第一个私人金融总部。同年部门实现净利润200万元,管理私人客户的资产过6亿元。 

  离职后,汪静波和她的16人团队创立诺亚财富。没有了券商的品牌背书,她也不十分笃定手中的客户,对自己是否还认同。她只隐隐觉察,大熊市也无法阻止中国富人群体急剧膨胀,而个人理财业务必将会随之爆发。 

  汪静波早就发现,中国基金大都卖给机构大客户,而国外基金客户主要是个人。这个时候,作为中国先富起来的群体,一大批中小企业主已经积累了一批财富,投资、理财、保值增值等需要正在酝酿。她以往工作中所接触的很多中高端私人客户,实际上并未得到良好的金融服务。他们需要和大多数人一样,在银行排长长的队等待办理业务。 

  为了找客户,汪静波和合伙人殷哲,在最初的大半年时间里,每周主持三场宣讲,邀请老客户听听他们打算做什么。很多时候,台下听讲的嘉宾,只有一两个挎着菜篮子的老先生、老太太。 

  汪静波也有点委屈。“我们以前还管博士呢,也带过很大的团队。”但她毕竟身段柔软,对着台下照样充满激情地讲上两个小时。 

  与大众对理财行业充斥着理性数据、光鲜精英、高端宣讲的印象截然相反,成立最初的诺亚,用这样的笨法子,努力维系着从湘财证券私人银行部带出来的几十个老客户。 

  更多时候,汪静波还是充满信心的。“理财这个行业是高度竞争的。我问了很多人,没有一个知道他在银行的客户经理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呢?因为银行还是坐在那里等的,它还是你去开户,你要排队。但我们不同,我们是一个服务的平台,主动在给客户做服务。” 

  歌斐之木 

  2008年,“豪雨”再次降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场危机中,不但倒下了许多赫赫有名的同行,比如雷曼兄弟、美林集团等,也让在海外配资的国内高净值人士幡然醒悟:华尔街不是万能的。他们转而把目光投向国内,试图寻找一家更专注、更本土、更具服务意识的财富管理机构。默默耕耘了3年的诺亚,出现在了他们的视界中。 

  ——这一年,诺亚客户数量翻了数倍;次年管理资产的规模达300亿元,成为业内公认的第三方机构老大,并于2010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将诺亚的成长,放置于中国理财行业的发展中,更具意义。 

  私人理财服务,最早源于1930年代的美国。最初,基本由银行、保险等大金融机构提供;到了1970年代,不隶属于任何金融集团,基于中立立场的第三方独立理财机构出现,并逐步走向成熟。国外60%的理财市场属于第三方理财机构,而国内这个比例只有1%。 

  从2008年开始,受益于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信托行业兴盛;同时受诺亚成功的刺激,国内第三方理财的创业热情被点燃,一年新增几千家。这些国内方兴未艾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商业模式很简单,多充当信托销售理财产品的渠道,靠销售佣金赚得盆满钵满。 

  每个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行业周期。随后房地产行业下行,政府监管趋严,信托行业逐渐萎靡,分发给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产品逐渐减少。2014年,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遭遇行业洗牌。 

  诺亚早已开始了转型的探索——2010年成立“歌斐资产”全资子公司,业务从财富管理拓展到资产管理领域。在金融行业产业链上,财富管理在下游,销售上游的金融产品;资产管理在上游,生产各类金融产品。 

  “歌斐”如同“诺亚”,也是《圣经》中的词汇。大洪水到来前,诺亚造了一艘方舟渡劫,造船所用原料被称作“歌斐之木”。 

  这一切,源于汪静波对“风险”,有着近乎本能的警惕。 

  这种警惕体现在诺亚对产品的风险控制上。 

  比如,有合作的信托公司抱怨,已经给产品做过尽调,为什么诺亚还要再来一次?汪静波回复,金融的核心是风控,“我们只相信独立的调研,相信自己的眼睛。” 

  同时也体现在她对行业趋势的预见上。 

  转型前的诺亚,同样只是个销售理财产品的第三方渠道,与供应商维持着艰难的平衡稳定。 

  很多理财产品供应商,比如银行等,本身就有理财部门,与承销商诺亚等第三方理财机构存在竞争,难免有掣肘之患。 

  更重要的是,诺亚提供的服务是客户主导型,供应商则是产品主导,二者基因有着天然不同。当诺亚与供应商意见相左,往往也无可奈何。按照行业“惯例”,诺亚等第三方理财机构不时会借用银行专业理财师销售理财产品。此举不但是为了借银行的招牌来背书,还能顺便解决自己的销售员专业性不够的问题。但这显然与第三方理财机构,以客户需求为主导,提供极致理财服务的初衷不符。 

  最后的结果便是,市场上理财产品同质化、产品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通过歌斐资产,诺亚有了自营的产品端,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母基金,房地产投资基金,公开二级市场投资,家族财富信托等,这同时为诺亚的销售链提供了充足弹药。 

  其中当然也难免有波折。比如歌斐推出母基金的年月,市场上的母基金少之又少。歌斐光向客户证明母基金的投资组合所取得的效益,足以抵得上其存在的双重收费问题,就颇要花一番功夫。全无捷径,只能通过理财师一对一向客户反复讲解。 

  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诺亚转型的成绩是:歌斐资产存量管理规模达到1 148亿元,同比增加49.1%,已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市场化运作的私募股权母基金之一。 

  财富管理是一场马拉松 

  有一次,中欧商学院的老师问汪静波:一个人有财富,最重要的品质或能力是什么?汪静波把这个能力分解成许多品质,比如“成熟”“包容”“坦诚”“心理强大”等。她常说,“成熟的人最自由”,或者“诚实的人最自由”。 

  因此,汪静波不避讳谈负面新闻。换一个角度看,“也不是坏事”。她说的是2016年11月《南方周末》刊登的一篇文章。 

  文章披露,6年前由诺亚承销的一只规模10.7亿元的基金面临烂尾,净资产亏损30%。6位投资人质疑:诺亚在夸大宣传收益,并分得高额管理费。 

  文章将尚未清算的地产私募股权投资的阶段性审计报告等同于亏损,并将问题归结于诺亚的商业模式:“诺亚财富这种类似‘返佣’的收费模式,意味着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基金管理人,而非自己名下投资客户。在此制度激励下,诺亚等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与管理方通过管理费分成形成利益捆绑,与其应有的独立性原则相悖。” 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以冷色调凸显专业性,诺亚到处都是轻松、活泼的元素。 

  汪静波愿意讨论这个质疑。 

  在全球高端财富管理市场,多种收费模式并行。2014年,欧美私人银行、全能型投行财富管理部、独立理财咨询机构的收入结构中,来自投资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是65%、50%、90%。 

  而根据诺亚的经验,让中国高净值客户为一纸理财规划付费,或者按小时为理财师一对一咨询埋单,都是无法想象的事。这决定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主流模式都是向产品供应商或基金管理人收费。 

  诺亚面临的各种质疑,也折射出客户对财富管理的认知局限。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创业项目
实用资料
创业故事
致富视频
如何创业
创业防骗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16-2018 民众创业网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