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创业案例 > [完美世界池宇峰]池宇峰: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无理要求

[完美世界池宇峰]池宇峰: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无理要求

时间:2018-04-03   来源:创业案例   点击:

  40岁的池宇峰,拥有“中国软件行业十大杰出青年”、“中国游戏产业最具影响力人物”等一系列荣誉。清华大学毕业的他有着不安分的心,自主创业,探索不止。如今,他正以软件和游戏出口的方式“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

  探索不止,清华生不守规矩

池宇峰  池宇峰是1971年8月出生于湖北。他的学习动力来自于一个朴素的愿望:让父母高兴。但在1g89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后,他发现自己突然迷失了方向:以前学习是为了考名牌大学让父母高兴,那在大学又是为什么而学?未来应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才算没虚度此生?

  纠结于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池宇峰由此练就了“哲学头脑”。他疯狂地阅读各类书籍,思考人生。已忘了具体是哪一天,他终于豁然开朗: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其实就是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做一个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企业家是有意义的;做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家,打造出世界级的企业,就更是有着巨大的意义!

  池宇峰立志做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家。

  要做一名成功的企业家,需要对社会有深刻的认知和无数历练。于是,池宇峰成为了那一级清华学生中最早的经商者之一,也成为了许多人眼中“不守规矩”的清华生。

  他发现的第一个商机是卖Chinadaily(即英文版《中国日报》),这是大学生们爱看的一种报纸。以前是一个老头卖。可突然有一天,老头不来了。池宇峰想,既然没人卖了,干脆自己卖,这是很好的经商锻炼机会。1990年下半年,池宇峰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经商尝试。

  每天下午下课的铃声刚刚响过,在如潮的学生流中,一个身穿草绿色军装、胸前挎着军用书包的男生逆向站在人流中,大声叫卖着“Chinadaily!Chinadaily!”他就是池宇峰。后来,他觉得一个人进报、卖报太累,就联合同学一起做,每人每月能赚300多元。

  再后来,池宇峰又出创意——自动售报。他糊了一个大红的纸箱子,上面写着:“自动售报,每份三毛,请您自觉交款拿报。”几个合伙的同学对这种办法不放心。池宇峰却坚持要尝试一下。第一天下课后,几个同学迫不及待地跑到箱子前看情况:报纸已经没有了,数了数钱,虽然不够全额,但算起来只丢了几份报纸。这样做,钱赚到了,却不用辛苦地叫喊卖报了,省下的时间可以安心上课,值!

  上着课就把钱给赚了,池宇峰的创意取得了好效果。他的第一次生意是“应需而做”,在极大方便了同学们的同时,自己和几个合伙同学也赚到了钱。

  大三的时候,池宇峰注册成了当时北京的“学生股民第一人”。可“时运不济”,当时正是大熊市,池宇峰几个月就几乎赔光了先前辛苦赚来的全部积蓄。

  这次失败给了池宇峰很大打击,他却这样安慰自己:“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大企业家,就要经历很多阻力和挫折,决不能因为这次失败而放弃尝试和追求。”

  他继续探索着……

  大四的时候,一则贴在电线杆上的广告让池宇峰心动,他觉得再次找到了赚钱的良机。广告上称欲低价转让一种彩漆喷涂技术和设备,学化工的池宇峰觉得简单易行且利润可观。于是他找来合伙人,用1万多元人民币把技术和设备买了回来。

  经过一番努力,产品出来了,事实却证明这个技术转让是骗局。做出的产品粗劣不堪,1万多元买来的技术其实是垃圾。出于一个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的“自尊心”,也是出于不服输的性格,池宇峰决定用自己的学识对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清华门外的那间四处漏风的小平房,成了他的实验室兼厂房。改良后的产品依然不尽人意,但比原来好多了。

  池宇峰开始四处推销产品。但他知道自己的产品有缺陷,每卖出一份,心中就会多一份内疚。心里受不了这份煎熬,没过多久,他就结束了这次让内心不安的经历。

  “洪恩”出世,创业五年走向辉煌

  池宇峰始终忘不了这次把有缺陷的产品卖给客户时的不安与愧疚。从此他形成了一条雷打不动的“质量保证规则”,就是无论经营什么都一定要先确实保证产品的质量。

  1994年,池宇峰从清华毕业后被分配到广州浪奇宝洁(P&G)公司,岗位是技术员。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公司领导想提拔他做总经理助理,送他到国外培训。池宇峰却出人意料地说:“我还是辞职吧,反正我迟早要离开公司,不要费心思培养我了!”

  带着“独立创业”的强烈渴望,池宇峰在离开宝洁后去了深圳。他从卖电脑兼容机开始,站柜台,睡地板,在度过了事业初创期异常艰苦的日子后,他一度成为深圳最大计算机硬件供应商。但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他又居安思危起来。他觉得,单凭卖兼容机和代理销售硬件,很难再有更大发展,更不可能有跨越式发展。经过认真思考后,他决定重回阔别了几年的北京,进军软件行业。

  1996年7月,在清华大学校园东墙外的几间小平房里,池宇峰创建了北京金洪恩电脑有限公司。距此只有2公里远的中关村里,大量IT企业已经经历了十来年的市场搏杀,从中产生出的叱咤风云者也不少。没有背景、势单力薄的“洪恩”,如何才能起步并获得发展呢?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创业项目
实用资料
创业故事
致富视频
如何创业
创业防骗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16-2018 民众创业网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