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创业防骗 > 投资风险 >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金融何去何从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金融何去何从

时间:2018-09-20   来源:投资风险   点击:

  “余额宝”、“微银行”、“财付通”、“全额宝”……一个个互联网金融产品横空出世,令投资者目不暇接。互联网金融以其小额、快捷、灵活的特点,以及包容性、创新性和活力受到投资者青睐。然而,在受到热捧的同时,互联网金融领域也频频出现杂音,频频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这是任何行业发展都会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具有高收益诱惑却又缺乏配套监管的互联网金融,更应当心这些风险。如果偏离了航道,短期的高收益会导致长期的行业危机。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就做过如是警示:互联网金融“有两道红线是绝不能碰触的,一是非法集资的红线,二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如何不触碰这两道红线,对P2P而言是很大的考验。

  促进互联网金融良性成长,是媒体的责任和义务。又是一年315,本报将连续推出两期315特刊聚焦“互联网金融”。欢迎读者诸君与我们一起行动,爆料、抖观点、说想法……均受欢迎。

  互联网金融今年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已较明确,主要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促进发展,二是监管规范。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鲶鱼效应”激活了市场,为银行业变革注入了外来动力。为应战互联网金融,近期多家银行都推出“类余额宝”产品,在回击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同时,也给了百姓更多的投资选择。

  今年以来,金融业的两件事备受瞩目:一是春节期间中诚信托的30亿元产品刚性兑付,监管当局的救援避免了违约,实力较强的匿名机构为之提供资金,将风险暴露重归表内,避免了信托业的“雷曼事件”,但其引发的争议至今未绝。二是互联网理财持续“虹吸”银行储蓄存款,一个匪夷所思的数据是,1月份银行业投放贷款达到1.3万亿元,社会融资总量达到近2.5万亿元,而银行业存款负增长9400亿元。在追问“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同时,许多人关心“钱到哪儿去了”。有人把中国式的“货币迷失”归罪于“宝宝”们。

  银行存款去哪儿了

  从资金争夺和分流来说,能直接感受到以“阿里系”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突袭,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商业模式的挑战是现实的,短时间沉淀资金就能冲击万亿。马云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支付工具的革命性变化确实已成为传统银行的现实挑战者,今年1月全国银行业存款负增长9400亿元,广东、北京等省市都出现两三千亿的存款负增长。

  从江苏省来看,银行业存款虽然增长了500多亿元,但主要是农村金融体系内增长较多。来自江苏省农联社的数据显示,今年在大小银行都喊“钱紧”的时候,江苏省农村商业银行居民储蓄存款破天荒地增长了700多亿元,对冲掉企业存款的下降,仍有500多亿的净增长,“农民有钱了,成为支撑全省银行业存款的中流砥柱。”江苏省农联社副主任顾士新认为,主要是春节返乡因素,资金从城市“上山下乡”,拉动了农商行的存款上规模,农民投资渠道狭窄,与城市居民一窝蜂买理财产品相比,其理财意识淡薄,对理财产品认同度低,所以返乡资金大量存在农商行。

  去年岁末,江苏省银行存款年关冲刺最高峰值时逼近8.8万亿元,今年1月份以来,各地都反映资金增长乏力。许多银行往年这时候能增存五六百亿元,今年遭“腰斩”。苏南某市一大型国有银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往年这时候全市存款要增长400多个亿,而今年到目前全市是负增长200多亿元。从分流渠道来说,除了互联网金融,还有春节前后股市蠢蠢欲动的脉冲式上涨分流资金,以及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和黄金销售,社会资金总量就那么大。理财产品现在都把年收益率做到了8%,有的银行还搞贴水式吸储,先付利息,“有奖储蓄”重又抬头,都在想办法“抢钱”。而春节长假期间,国际黄金市场上涨,一些银行电子纸黄金交易活跃,这些都必然分流存款。

  多位银行业人士认为,今年以来,居民手持现金增加是银行存款下降的另一个因素。从年初曝出违约风险的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事件到如今,已出现多起信托理财类的风险事件,中国式兜底机制让监管者每每在危急时候都会扔“救生圈”,但每扔一次“救生圈”,都会让资金持有人的手更紧,无论是家庭还是企业,更重视“现金为王”,手持现金量增加,都不愿意主动释放资金,这加剧社会资金紧张和资金价格上涨。1月份信贷投放量虽然在万亿以上,但“相对全社会的资金饥渴来说,投出去的钱就像一盆水泼到烈日下一片滚烫的沙石上,很快就被吸干。”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裴平这样打了个比方。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创业项目
实用资料
创业故事
致富视频
如何创业
创业防骗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16-2018 民众创业网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