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致富视频 > 科技苑 > 郑宪潮_郑宪坤养的芦花鸡会听话

郑宪潮_郑宪坤养的芦花鸡会听话

时间:2017-11-13   来源:科技苑   点击:

  相关视频:汶上芦花鸡养殖郑宪坤有绝招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科技苑。今天“我发现,我创意”的主角是山东汶上县的郑宪坤。郑宪坤在自家的果园里散养着芦花鸡。这散养鸡的节目咱可做了不少了,郑宪坤养鸡,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他的创意在于——驯鸡。

  这芦花鸡白天散养,晚上回圈,按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郑宪坤赶鸡回圈之后做的这件事,就比较独特了,把鸡往架子上抱。有的鸡掉下来了,还得再抱上去!

  这就是郑宪坤驯鸡的第一项内容——训练芦花鸡上架去休息。

  这芦花鸡在地上休息不是也挺好吗,为什么非得训练它们登高上架,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添麻烦吗?郑宪坤说,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刚养鸡那会儿遇到的一件事。

  (采访)郑宪坤:芦花鸡,扎堆,互相啄毛。

  这一个鸡圈里,一般会养着?只芦花鸡,这么多鸡像叠罗汉似的叠在一起,可不是好玩的。

  (采访)技术员:它挤压在一起的时候,像一些有弱鸡,容易被挤压死。

  再说这啄毛吧,被啄的鸡不但毛被啄得狼狈不堪,还有可能被啄伤,影响到生长发育。

  这芦花鸡为什么会打堆或者啄毛呢?郑宪坤通过请教当地的技术员得知,这是因为,自己给鸡准备的“床铺”不大合适。

  (采访)郑宪坤:它在平架上就不符合它土鸡的这种习性,它在上面住不惯,妨碍它的生长。

  郑宪坤给芦花鸡准备的,使这种平架床。可是,芦花鸡是一种野性比较强的鸡,还保留着它们祖先原鸡的一些特点,它们的习惯是飞上树去休息。

  上树这个习性,主要和芦花鸡对黑夜的恐惧有关。鸡的视力在白天还可以,可是一到晚上,基本就是个睁眼瞎,啥也看不见。而偏偏它的各种天敌,却会在这个时候袭击它们。

  (采访)郑宪坤:树上有鹰、地上有蛇对鸡有伤害,再就是有黄鼠狼子,黄鼠狼比较伤鸡。

  为了躲避天敌,久而久之,芦花鸡就逐渐形成了晚上上树休息的习惯,因为树上总比地上安全。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芦花鸡习惯了在树上过夜,现在一下子把它们赶回圈、又在这种很低的平架上过夜,它们就会缺乏安全感,也就更容易被惊吓。神经总处于紧张状态的芦花鸡,就喜欢挤在一起,还会互相啄毛来缓解惊恐。

  郑宪坤后来发现,这平架除了不符合芦花鸡的天性,还有一个弊端。

  (采访)郑宪坤:就是土鸡它全部聚会在一起,容易产生这些粪便,它就是产生温度,粪便容易产生病菌,空气不流通,对鸡有所损害。

  看来这平架必须得改进。那该怎么改呢?

  郑宪坤是个遇事喜欢琢磨的人,他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先观察一下芦花鸡晚上在外面休息的情景,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解决之道。

  下一次赶鸡回圈的时候,他特意留了一部分鸡在林地里,然后趁着夜色来观察。这不看不要紧,一看还真有了一个特别的发现。

  (采访)郑宪坤:你看我们这个林子比较大,有几十亩地,十几亩地,所以树上全是。

  郑宪昆发现,一到晚上,飞到树上过夜的芦花鸡,有时候一棵树上会有上百只,但是,它们在树枝上各有各的位置,一旦找准了,就用鸡爪子牢牢的抓住树枝,互不干扰。像这样一排一排地各就各位,即使受到惊吓,它们也只会四散飞开,很少会打堆或者挤压。

  发现了这一点,郑宪坤就有了主意——让芦花鸡住在屋里的树上!

  (采访)郑宪坤:后来,我们采取了一个方法,啥呢?搭个架。

  鸡圈里的这些架子,就是郑宪坤模仿树给芦花鸡搭的栖架。这些架子看上去很简单,不过从材料到结构,都是郑宪坤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栖架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用的是果树修剪时剪下来的枝条,直径2-3公分,正好适合芦花鸡抓握,也禁得住它们的体重。最主要的,为了避免芦花鸡打堆,这栖架在搭的时候注意了分层次。

  (采访)郑宪坤:你看现在我们搭成这种栖架,作为鸡休息的地方。这样分层次的。

  最低的栖架是1.5-2米,最高的处是4-5米,一般一个鸡圈里是3-4层,由于是分层次,鸡就可错开了呆着,踩在一根根架子上,也就没有机会堆挤在一起了。

  (采访)郑宪坤:另外鸡住在栖架上,这个粪便掉下来,清理卫生也方便,好打扫卫生,鸡受污染少。

  (主持人)郑宪坤根据自己对芦花鸡休息习惯的发现,创意出了这模仿大树的栖架,既满足了芦花鸡登高的天性,防止了鸡群打堆和互相伤害,又可以保持卫生。正好这时候,郑宪坤这新进了一批芦花鸡,他就决定先让它们来尝试新栖架了。可是,这适应的过程,并不顺利。

  (采访)郑宪坤:有些鸡初次不习惯上架,跳下来。

  面对这些陌生的架子,芦花鸡好像忘了登高这回事了。个把好奇的,飞了上去,可又掉下来了,大多数干脆就瞅着架子发愣,根本没上去的意思。

  郑宪坤纳闷了,芦花鸡不是喜欢登高吗,怎么这批鸡这么反常呢?

  后来通过请教专家才知道,芦花鸡虽然有上树的潜能,可这潜能必须得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激发出来。

  以前农家散养的芦花鸡,小鸡们大多数都是老母鸡孵出来的,不管是刨食儿还是上树,也都是跟着妈妈学的。

  可是郑宪坤养的芦花鸡,都是孵化机孵出来的,没跟鸡妈妈学过上树的本领,所以对栖架很陌生,也不知道是用来给它们休息的。

  芦花鸡不习惯栖架,那就帮助它们习惯吧。郑宪坤开始一只只地抱上架去。

  (采访)郑宪坤:就这样,我们抱上去,就是把这个鸡反复往上抱。

  这抱鸡上架难倒不难,但是做起来却非常的麻烦,得重复训练。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有的芦花鸡被抱到了架子上,抓不稳,很快地又会掉下来,还得再抱上去。这就得整晚上守着,反复地抱鸡上架。一般得训练上七八天,一只芦花鸡才能习惯上栖架。更麻烦的时,要训练的鸡太多了。

  (采访)郑宪坤:这样应该说鸡群少的时候行,如果鸡群大了工作量太大,这样就是工作人员很累。

  怎样能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又让鸡都能很快学会上架呢?郑宪坤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忽然又想起了另外一件事:自己养的上一批芦花鸡,也是孵化机孵出来的,没跟着老母鸡学过上树,怎么它们都会上树呢?

  他又向技术员请教,结果得到了另外一个知识——鸡还有一个习性,从众心理。

  刚出壳的小鸡被送到养鸡场,一只小鸡去喝水、吃食,别的小鸡也会很快学着做,再过会儿,整个鸡群都会跟着做了。

  所以说,鸡的学习能力其实是很强的,也喜欢“随大流”,这芦花鸡即使没有跟着老母鸡学过登高,也可以跟着别的鸡学。以前那批鸡,就是这么“集体学习”学会了上树的。由此,郑宪坤就有了下一个创意。

  (采访)郑宪坤:后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先培养一部分鸡,叫它当领头鸡,叫它当老师。

  郑宪坤在同群鸡里,先选出一小部份健康的鸡出来,先训练它们。

  这些鸡反应敏捷,能较快的地学会上架的本领。

  然后,这些先得到培训的芦花鸡就可以当老师了。它们一上架,其它的鸡都跟着它们学习,很快就都学会了。

  (采访)郑宪坤:现在习惯了,都在栖架上。你看,在栖架上走的很自如。我们的工作量也减轻了。

  为了让芦花鸡在栖架上各就各位、休息好,后来郑宪坤又通过详细的计算,得出了每只芦花鸡在栖架上需要占的空间。

  (采访)郑宪坤:一个成年鸡需要的位置大体是20-30公分。

  一只芦花鸡占20-30厘米,栖架的长度合计大概是25米左右,所以,每间鸡圈就安排一百只左右的芦花鸡来住。

  (主持人)郑宪坤散养的芦花鸡的训练工作,第一项是训练它们上架子,另外他还做了一个训练工作,就是训练母鸡产蛋。鸡下蛋可是件在自然不过的事了,还用驯吗?郑宪坤说,很有必要。没驯的时候,他可是吃过大亏的。

  (采访)郑宪坤:你像我们这个鸡一年产180个鸡蛋,我们才收到150个,其中一只鸡能损失30枚鸡蛋。我们现在鸡场养一万只鸡,一年就30万,所以30万按一块钱个,损失就几十万块钱,所以损失很大。

  这鸡蛋的收集率为什么会这么低呢?是因为没训练的时候,芦花鸡的母鸡在果园里到处产蛋。

  产蛋是好事,乱产就不是好事了。

  (采访)郑宪坤:乱产蛋坏处呢?一个就是损失比较大。再一个是它费工。

  费工不用说,捡个鸡蛋东找西找,是个辛苦活,而且即使这么辛苦,还有可能漏捡。有的蛋下的地方比较隐秘,没被及时捡走,没几天就坏了;有的还被鸡给啄坏了。

  看样子得给芦花鸡固定一个地方产蛋,母鸡在野外喜欢选择背阴的,干燥的,软和的,一些没有干扰的地方去下蛋,于是郑宪坤根据它们的爱好建起了鸡窝。

  (采访)郑宪坤:这是我们鸡窝,顶上搭一个石棉瓦,一个能给它遮风避雨,也能遮太阳,再一个背靠墙,背靠墙它有隐蔽性,这样它认为产蛋比较安全。

  根据芦花鸡喜欢高的习性,鸡窝和地面也保持了20-30公分的高度,这样鸡在这里产蛋,会感觉比较安全。为了防止鸡蛋会从我里滚出来,郑宪坤还设置了几个防护措施。

  (采访)郑宪坤:你看这个铺点稻草,这个稻草就是说比较松软,这个鸡下蛋以后不容易摔坏,再就是有一个沿子,这个沿子,这个能保护着鸡蛋不往下滚。

  有了这个用竹子搭成的沿子,就算是芦花鸡爱动,不小心把蛋扒拉下来了,也不会滚到地上来。

  鸡窝搭得既舒适又安全,可是郑宪坤后来发现,芦花鸡对给它们的新窝并不感兴趣。只有一少部分上鸡窝来产蛋,多数鸡还是在果园里到处乱下蛋。怎么回事呢?这不找来了技术员咨询。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创业项目
实用资料
创业故事
致富视频
如何创业
创业防骗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16-2018 民众创业网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