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创业案例 > [段云阿九同人文婚后]段云松:从服务生到京城巨富

[段云阿九同人文婚后]段云松:从服务生到京城巨富

时间:2017-12-31   来源:创业案例   点击:

  从王府饭店的服务员,到京城巨富,在这过程中,段云松有什么样的创业故事

  1970年7月,段云松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从小对经商有着浓厚的兴趣,同学们骑自行车上学,段云松骑的却是一辆小三轮车。他随身带着两个包,一个是书包。一个是装货约包。早晨、中午和下午放学,他都要去卖他的纱巾、牛仔裤等。1988年,段云松离开学校,开始闯荡社会。期间,卖过菜、烧过羊肉串……他慢慢明白了生活的艰辛。1989年4月.北京王府井饭店公开招人,王府饭店是北京最好的五星级酒店之一。报名邗天,段云松早晨5点就冒着春晨的严寒赶去新中街排队.这时已排了400多人。饭店按计划招40人,却有1200多人报名.抓争时幸运降临了,段云松得到了面试机会。19岁的段-K-松靠着明友现教现背的几句英语应考,还真让他考上了王府饭店的培训生。王府饭店的管理模式是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每年招一批新人进入饭店工作,逐渐取代被淘汰的人员。

  经过几天的培训,段云松上岗了,当大厅服务员。可缺乏英良基础的他第一天就现了眼,把一个要上厕所的客人指到了咖非厅。客人到值班经理处投诉,那位菲律宾人冲过来.用英语将也大骂了一通,段云松一句也听不懂。随即,段云松被降职到了阡李员。199t年秋天,香港富商李嘉诚下榻王府井饭店.段云松合李嘉诚拎包。饭店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一大群人前呼后拥着李嘉诚,他走在人群的最后一位。他清楚地记得那两只箱子特别重,人们簇拥着李嘉诚越走越快,他远远地被抛在了后面,气喘吁吁地将行李送到房间,人家随手给了他几块钱的小费。身为最下层的行李员,伺候的是最上流的客人,稍微敏感点儿的心,都能感受到反差和刺激。段云松既羡慕,也妒忌。但更多的是受到激励“我进‘王府井’,就想看看,是什么样的人住这么好的饭店,为什么他们会住这么好的饭店,我们为什么不能?那些成功人士的气质和风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告诉自已,必须成功。”

  不久,段云松与同事为一个香港来的旅游团送行李,全团有100多件各式行李,要求30分钟内送到不同楼层的个人房间.他们两人累坏了。段云松与那位行李员同事跑到饭店14层楼顶上吸烟,脚下是车水马龙的王府井大街金鱼胡同,楼房鳞次栉比,看着看着,段云松突然指着下头说:“将来,这里会有我的一辆车,会有我的一栋房。”“你没病吧}”同事不以为然。他认为段云松累病了。

  1991年11月,段云松做了门童。门童往往是那些外国人来王府饭店认识的第一个中国人,他们常问段云松周围有什么好馆子,段云松把他们指到王府饭店隔壁的一家中餐馆。每个月,段云松都能给这家餐馆介绍过去两三万的生意。餐馆的经理看上了段云松,请他过来当经理助理,月薪600元.而段云松在王府井饭店的总收入有3000多块,但他仍旧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份兼职。他看中的并非600元的薪水,而是想给自己一个机会。

  为了这份兼职,段云松主动要求上夜班。那段时间.段云松在王府井饭店上晚班要上到早晨6点,然后找个地方匆匆睡上一觉,10点餐厅营业时间一到,他就要西装笔挺地站在大堂上。鏊这是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几十号人,男女老少大大小雾小都归他管,一会儿都不能闲着,一直忙到晚上。他再从墙头爬

  过去回到王府井饭店,换上工作服做门童,见人就哈腰,还要跟

  在一群群昂头挺胸的人后头,拎着包,颠颠地一路小跑。

  一天,他去看幼儿园的一位老师。老师向他诉苦:我们在长安街民族饭店对面包出去的一家小饭馆,换了4个老板都赔钱.人家现在也不想干了。段云松眼中一亮,忙不解地问:“怎么会不挣钱?那它包给我吧。”

  段云松接手的那家小饭店也太破旧了,于是他把原来餐馆几位愿意跟着他干的人找来,大家都拿不出钱.段云松留下的积蓄也不多,于是他发动大家去附近的工地拣砖头等建筑材料。经过10天的准备,他们重做了地面,店面全部刷白。35平方米的店,5张小桌,虽然简陋,但很干净。

  小店就叫“民丰饺子馆”。段云松用1000块钱起家.自己调馅自己包饺子,1两5个。

  来吃饺子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最多的时候。一天营业额超过了6000块钱。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段云松想出了一招,将每个星期六的营业额全部拿出来,当场分给大家。这样一来,大家每周有薪水,多的每个月能拿到5000元。热情都很高。一年下来,段云松自己挣了10多万元。

  段云松初获成功,他又寻思着更大的发展。1993年1月.他在北京站又开了一家饺子馆分店,他要把饺子啦、炸酱面啦、烙饼啦,这些好吃的、别人想吃的东西搁在一家店里。生意特别红火.

  1993年他以每年13万元的租金包下了西单广场后的幼儿园,他在院里拴了几只鹅,从农村搜罗来了篱笆、井绳、辘轳、风车、风箱之类的东西,还砌了口灶。起个什么名呢?一天躺在床上,段云松突然来了灵感,就叫“忆苦思甜大杂院”吧。跟家里人一说,大家都反对,他们主要是怕工商局不批。1993年4月.忆苦思甜大杂院开张营业。开业后的红火劲儿。是段云松始料不及的,段云松觉得成功来得太快了。300多平方米的大杂院只有100多个座位,来吃饭的人常常要在门口排队,等着发号。有时发的号有70多个,要等上很长一段时间才有空位子。大杂院不光吸引来了平头百姓,有头有脸的人也慕名而来,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台湾歌手凌峰等都到过大杂院吃饭。段云松考虑到大杂院距西单大街有几百米,客人进出不便,他特意买了两辆黄包车.免费拉客人。

  记者们更是不请自到,接二连三地采访。上报了,上电视了.段云松着实火了一把。父亲也由此对儿子另眼相看。

  后来,大杂院的红火已可用日进斗金来形容。每天从中午到深夜,客人没有断过,一天的营业流水在10万元以上。3年下来,有人估算,段云松挣了1000万。

  很多插过队的知青,成帮成伙地到他的店里聚会。说又找回当年的感觉了。有人还对饭馆小姐说:你们老板肯定是个知青。他怎么会不是个知青呢?于是京城开始刮起了怀旧风.北京街头陆陆续续出现了“老三届”、“黑土地”、“向阳屯’’等饭馆和村落。

  段云松出名了,钱也挣了,还在北京的通州买了准备结婚的别墅。在这种热潮中,段云松又开始思考了。他觉得自己尽管一年开一个店,但不是那种光挣钱就能满足的人。

  有一天,段云松要和一个台湾人见面,两人在电话里约地方见面,是去饭店、酒吧、歌厅或“蹦迪”?结果那个台湾人说:“都乱糟糟的,干脆哪儿也别去,上我家吧。”他说:“我请你喝茶。”段云松说:“喝茶有什么劲儿呵,我常喝。”人家说:“你来吧。我请你喝的茶,跟你平常喝的茶不一样。”

  还真是不一样,不锈钢茶盘,闻香杯,品茗杯,好看的茶壶.以前见也没见过,挺新鲜。这些东西都是从台湾带来的.那时台湾过来的人,很多人都带。

  听台湾人说,光在台北,就有上千家茶艺馆,可北京一家都没有。这让来北京的台湾人很不习惯,所以好多人就这么千里迢迢,自己背来喝茶的家伙。在台湾人家里,一般都有两套茶具.一套待客,一套自用,茶喝得讲究且传统……

  段云松又看到了商机。既然茶艺能在台湾广受欢迎,在北京也是迟早的事。

  1994年底,拥有1500万元家产的段云松要开茶艺馆了.全北京头一家,地点选在地安门。那里有鼓楼,离雍和宫不远.老北京的气味在那儿还很足。店名就叫“五福茶艺馆”。起“五福’’这个店名时,他还走访了不少老人和年轻人。

  五福茶艺馆开张后,却出人意外地冷清。从大俗走到了大雅,有些曲高和寡;但最关键的是茶艺馆是个干什么的。没几个人知道。电视台的记者又不请自来了,那正是“五福”经营最惨淡的日子,采访那天,店里愣是没来一个客人。坐在投入一腔热情和大笔金钱,如今空空荡荡的茶艺馆里,段云松实话实说。电视台做的节目就叫:《忆苦思甜名噪京城,‘五福茶馆’生不逢时》。片子的结尾是夜晚,段云松独自开车消失在街上。他理解画外旁白大意是:段云松驾着他的一叶小舟驶入黑夜,在茫茫商海中.没人知道他的明天会怎样。

  曾闻酒醉杀名马,惟恐茶香错最知。

  他在送妹妹去美国求学时,敏感地意识到:消费是需要引导的,不能让消费者等你,你得主动去为他们创造消费品和消费环境。他发现,在北京麦当劳、肯德基的分店几乎无所不在,眼看着他们的分店一家家地建起来,还尽在些繁华热闹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很有实力,他们的经营与服务为大家认同。这在客观上起到了“强迫消费”的作用。段云松认为自己虽没人家财大气粗,但也得造“势”。他与谭波在五福开办茶艺班,先是免费培训学员,后来提供开办茶馆的技术和经验教训。在他们的带动下.北京陆陆续续开了20多家茶馆。段云松想,光劝别人来投资.效果并不是特别好,不如自己起示范作用。他想到做到。1997年夏天,他在最困难的时候,在繁华的阜成门开了第二家五福分店.他想给人一种感觉,这家茶艺馆的生意一定不错,段云松是挣了钱的,否则怎么会开第二家店呢?多一家,就可以多吸引一些没来过茶艺馆的人,另外还可吸引一些有钱人来投资这个行业。光靠五福一家不能形成一个市场,市场是需要很多人共同培育的。

  投资商来了,北京一家大公司出资60%与他合建了“福丽特茶城”,北京街头多了“茗人茶艺馆”等同类茶馆。茶艺市场在1997年底开始启动了!段云松等到了这一天。到2003年.北京已开办有600家茶馆。

  段云松想到过失败,他首先认为自己有年轻的资本。还有对自己眼光和判断的自信,是对市场长远的分析使他选择了茶馆这一在中国有5000年历史的古老文化来经营。他坚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知道五福茶艺馆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眼下。五福茶艺馆有300多个会员,他们成了固定客人,除享受打折优惠外,茶艺馆为每人特制专用的紫砂壶,替他们存茶……

  段云松在2003年又做了几件大事:建起了第一家茶艺表演队,代培茶艺小姐,搞茶叶茶具批发,提供开茶艺店的种种服务,又筹办北京第一所荼艺学校……

  段云松说,有次他到王府井饭店办事,没想到前来给他拎包的竟是10年前那个笑他的同事……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创业项目
实用资料
创业故事
致富视频
如何创业
创业防骗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16-2018 民众创业网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